科举制度的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,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世袭制度掌控的局面。自从科举制度实施之后,民间流传着一首诗: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。”这句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,科举成了贫寒百姓改变命运、追求更好生活的唯一途径。除了科举,也许还有起义造反这条路,但这种方式成功的几率极低,数百年中也不过才有寥寥几人最终能成事。然而,即使如此,依然总有一些人勇敢地踏上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。尤其在乱世之中,起义不断,群雄逐鹿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,风云变幻,民众在极度不安的社会环境中,常常选择举兵起义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位曾屡试不中的秀才,最终选择了走上反叛之路,这个人便是黄巢。黄巢,生于820年,身世与众不同。他的家族世代以经商为生,尤其以贩卖私烟为主,几代下来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。与许多起义者不同,黄巢在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,不仅诗文才子,而且在剑术与马术方面也有所精通。尽管家境殷实,但黄巢深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,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走上仕途,出任官职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,而家中的财富远不如一个小官显赫。因此,黄巢从小便被寄予厚望,家里人期望他能通过科举脱颖而出,为家族争光。然而,现实却无情,黄巢多次参加科举考试,却屡屡名落孙山。
展开剩余70%正值朝廷昏庸、民心涣散,百姓苦不堪言。黄巢心中的愤懑无处宣泄,便在落榜后写下了著名的《不第后赋菊》,表达了自己心中的不甘和愤怒。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深沉的愤恨,昭示了黄巢心中潜藏的野心,表露无遗。接着,他离开了长安,继承了家族的事业,成为了盐帮的首领。此时的黄巢,已经开始在心中酝酿一场风暴:
《不第后赋菊》
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时光流转,乾符元年(874年),天灾不断,河南地区尤其遭受了严重的水旱灾害,庄稼几乎绝收,百姓生计艰难。政府的不作为使得民众怨声载道,许多人甚至到了食不果腹、民不聊生的地步。民间的动乱一触即发,眼看若不反抗,就只能等死,起义便成了某些百姓唯一的选择。
在这时,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和尚君长联合起义,号召了数千人反叛,迅速占领了曹州、濮州、郓州等地,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,吸引了民间各地的响应。乾符二年(875年),黄巢听闻此事后,便召集家族亲戚和朋友,带领数千人加入了起义军。义军一经集结,势如破竹,迅速扩展,数月之间,队伍便已发展到数万人,黄巢的声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。
乾符三年(876年),黄巢抓住了时机,带领义军向河南挺进,一举攻占了阳翟、郏城等八个县城,并与王仙芝的军队合力攻占了汝州、隋州等地。随着战事的推进,义军的队伍不断壮大,人数已达三十万。乾符四年(877年),王仙芝不幸阵亡,黄巢被推举为黄王,并被称为“冲天大将军”,他开始掌控起义军的全局,继续带领义军攻城略地,一度兵临广州,成功占领了洛阳,进军长安。
到了880年12月12日,黄巢终于在长安登基自称皇帝,国号“大齐”,年号金统,正式宣告建立自己的政权。然而,黄巢的帝业并未持续长久。曾经的部下朱温在他称帝后的第四年发动了反攻,黄巢的军队节节败退,最终在自己部下的背叛下,黄巢被杀害。至此,唐末的农民起义宣告结束,黄巢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悲情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粤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